道心
首頁 > 修持法門 > 道心

玄一大道、打破人心,進修道心

凡修先天大道者必須打破「人心」,然後始得進修「道心」也。蓋心無所在,無所不在,故心的範圍極廣,但一般人的心卻很小,因被私心所作祟,都是受了「肉體的束縛」所致,肉體是受了「感官」的影響而害了自己,所以打破人心,是打消「私心」之謂也,並不是真將肉心打碎也。要想修道,首當「打破肉體的感官」,感官亦可說是神經的思想,如果困於感官的神經思想,則「喜、怒、哀、樂」完全被感官所控制,那麼人就是感官的奴隸了,不但不能超凡入聖,反而陷於罪惡的淵藪之中而不能自拔也。

然而如何才能打破人心,而不受肉體之感官所控制呢?那就是棄了「私心」。就是「精神統一」。精神若能統一,則可超脫感官的控制,也就是精神統一才可解脫人心的控制。如何才能精神統一?就是「至誠」才有力量使精神統一--無慾雜念,只有至誠信仰「道」,才能精神統一。

心是變化的中樞,一切的變化均與它有關。人心與罪惡最為接近,如不下定功夫警戒,任其發展則為害不淺。蓋罪惡有吸引力,如食物對於人有吸引力一樣,人不食則餓;美色亦富有吸引力,能使人發生淫念與貪念,故有「食色性也」之言也。所謂「人心」者,即普通人之思想概念,由神經及其他一切之反應,都可稱曰人心。
道心者大心也,大心者天地之心,包羅萬象,道心是「無為而無不為」,能達到無為,才能無所不為,「無為」是物我兩忘,達於自然。「自然」是混元之本體,為宇宙最初之境象,也正是「道」--天地之母,萬物所由出也。

人心者能無欲,就可打破私心而行正道,也就是可以進修道心而物我兩忘也。因此我們必須先有一認識,人心可以為善,也可以為惡,升天堂、下地獄,也都是由人心所製造,宇宙萬象只是幻化,本無其物,人如自願陷入幻象,認假為真,實可憐也。
 
先天道之道心

「道」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,無形、無狀,亦無固體,亦無聲、無臭,而永遠長在,茫茫而不明,不分晝夜,週流於宇宙之間,毫無罣礙。道本有心,其心至善,故曰:「道心」。道心者,大心也,亦即天地之心也。道心包羅萬象,無物不包,無物不容,公正無私,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:謂之道心。
「道」分為先天道與後天道,故道心亦有先天道之道心與後天道之道心之別也。

「先天道」者,形而上也,既是形而上,當然是「無為而無為」,無為並不是「空」,也不是「寂滅」,是能達到無為,才能無所不為也。

道新之「心」,不是普通所講之心,道心之心是「放之,則瀰漫宇宙,收之,則退藏於密」。須知「心無所在,無所不在」,是故,道心之範圍極廣,包羅萬象也。無欲即是道心,但無欲不是枯木死灰,所謂無慾者:「至善」也。止於至善,為大學之道,實為道心之極致。修道心者,只求其「無欲」,無欲就可以達到「神」,亦可達到「道」。神者,就是道的昇化,故神就是道、道也就是神。

道心是屬於靜態的,但是靜態不是寂滅,也不是枯木死灰,從中庸之「誠」,就可以看到道心之表現,語云: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。此乃「堅定信仰道」之境界。道即是神、神即是道,信仰道,就是信仰神,如此堅定信神,人也可成神、也可成道。道者「神明」之原也,神明也是來自道。何謂神明?「其靜也不移,其動也不化」。換言之,就是「不變」,不變當是「永生」。

易經云:「原始反終」,亦即「歸真反璞」之意也。既曰:「真」,便是「永恒」,既曰:「璞」,便是永生,是故,先天道心是永恆,永生。中庸云:「自誠明謂之性」,由誠而「明」,豁然開朗,就是「領悟」。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,若能領悟,就是成道矣,更應深切體認:「天地與我並生,萬物與我為一」。解脫人世的束縛,自然達到「天道」,天道者為「道心」之最高的境界。修道心的功夫,在「原始反終」,換言之即「回老家」,老家為「道」,就是再回復我本來的道身,回無極天與聖祖團聚也。

後天道之道心

凡修先天大道之道心者,須知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。應按步就班,由後天道之道心修起,始能堅固道基也。然則「後天道之道心」者何?即人道之人心也。修「人道」者,應致力修持與「心」有直接關係之「六根」與「塵」,也就是修道心的迫切問題,所以後天道是不離民生的日常生活也。

六根者: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之六官,謂之六根也。根為能生之義,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,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,故曰「六根」。

六塵者: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稱之為六塵,又稱為六賊。六塵以眼等六根為媒,劫奪一切善法,故以「賊」譬之。換言之,六塵易引誘六根,棄清淨而入罪垢,故被稱為六賊也。所以儒家以「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」。藉此四非,以清淨六根,而遠六塵也。

是故,修道乃修「內功外德」之功夫也。「內功在克己」,將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淨而無半點私欲,無私欲是先天道之道心。「外德在救世」,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,乃兼愛之精神,是為後天道之道心。

所以修「人道」者,修仁心而行佈施,造功立德,以清除其所有一切業障,然後才能進道也,因此凡修道者,應先修後天道之道心,由自身修起,「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」以建立實踐之道德規範。先修成「人道」爾後進而才可修「天道」,否則業障未消而修先天大道者,則業障重重,受「魔考」,而易退道也。

孟子曰:「不學而知;是謂良知,不學而能;謂之良能」。良知、良能為道心,易即心之原也。心之原者,即心知本能。「心」是主管變化的一切形色的變化,由心主持之。但心有道心與人心之別,道心為先天之心,人心為後天之心,後天之心屬於肉體,肉體之心不免慾心,故不能純潔也。又人心可為善,也可為惡,所以危險也,必須有約束之道,才可以避惡趨善,故必須修「道心」,以約束其「危險心」也。

「後天道」即人間道,離不開日常生活,所謂「紅塵」也。紅塵是什麼樣子?「方生方死、方死方生、方可方不可、方不可方可」,一切現象全是「無常」,所以避免無常,必須「修道」,但修道有很多的障礙,那障礙就是紅塵的弊端與人心的貪慾。

上天大開普度之門,人人均可修道,人人均可成道,所以世人不可存出世之觀念,應存入世之觀念,只要日常生活循規蹈矩,男人遵守三綱五常,女人遵守三從四德。語云:「百善孝為先」,為人子者在家奉行孝道,在國報以精忠,則「人道」可成矣。

現今之世,隱居山林,或幽居深谷,俱非修道之本旨。須知「道在邇,而求諸遠」。道在本身,身外無道可求,惟一所求者,希「道心」之擴展,凡間正是後天道「道心」的表現。修道者,大有進展者,亦有碌碌無聞者,這不是修道之名利問題,是修道的鞏固與否的問題。須知世間之「名利」,世人欲的增殖,不是道心的「良能」,道心之良能的擴展,是大公無私的,是濟世活人的,是以稱之曰「功德」,名利是貪婪的,是污濁的,所以凡修道之士,若執著於名利者,則「道心」無可修也。聰明才智的修道之士,多是藉著自己的地位以完成救人的善舉,或用自己的錢財撫卹貧困,或致力代天宣化,勸人棄惡從善,果爾,則錢財是有價值的,錢財是身外之物,亦可說是「假」借假以修真,可建立最大功德。孟子曰:「捨我其誰歟?」人人當積極建立功德,人人當抱救世宏願,立志修道,但絕不可騖名逐利而陷入於罪惡之中,願玄一宗之種師兄弟姊妹們深切體悟,並共勉之!